
【湘伴導讀】
今年上半年,湖南永州的半年成績單一出爐,就讓人驚喜:GDP同比增長6.6%,增速在全省14個市州里高居榜首,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個百分點。
順著數據往下挖,能看到一群“抱團作戰”的企業正在永州大地上狂奔——16個覆蓋新能源、電機電器、輕工紡織等領域的“產業聯盟”,就像16臺高速運轉的引擎,把這座城市的發展速度推上了新臺階。
從“各干各的”到“組隊沖鋒”,
“產業聯盟”如何讓企業跑更快?
在江華瑤族自治縣的電機產業園里,湖南豐輝電機公司的車間忙得熱火朝天。流水線上,一批專為零重力太空艙按摩椅設計的無刷電機剛下線,這些拇指大小的精密部件,每臺高端按摩椅至少得裝15個。
過去,想湊齊生產這些電機的鋁錠、齒輪、轉軸,企業得跑遍大半個中國?!艾F在,電機產業鏈就像自家廚房,缺什么調料轉身就能找到?!焙祥L錦成電器行政主管盧艷琴說。
這就是“中國馬達之城”江華的底氣:74家電機企業擰成一股繩,從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成品,本地配套率超過90%。產業鏈的深度整合,讓“江華造”占據全國12%的電機市場,全國每10臺電機里,就有1臺產自江華,產品還賣到了47個國家。
這樣的“抱團戰果”,不止發生在江華。
在祁陽高新區的紡織廠里,一卷卷雨傘布正從生產線下來,它們將撐起全國60%的雨傘。在這里,158家企業串起“紡、織、印、染、整”全鏈條。東駿紡織公司董事長張良灝透露,其公司主導的雨傘產業鏈將于8月落戶祁陽,計劃5年實現雨傘上下游產業產值突破60億元,帶動約2萬人就業。
聚企成鏈的背后是政企聯手“補短板”:政府專門招來表面處理產業園,解決電鍍難題;東駿紡織主動讓利,把下游的雨傘制造商拉到祁陽。一根絲紡成布,布做成傘,從“一根絲”到“一把傘”的閉環,在祁陽穩穩扎了根。
這些企業為啥愿意“抱在一起”?永州的產業聯盟,藏著一套讓大家都服氣的“組隊邏輯”。
有“總指揮”,也有“帶頭大哥”。每個聯盟都配了“雙引擎”:黨政負責人當“鏈長”,管統籌、做協調。龍頭企業做“鏈主”,帶著各大中小企業沖市場、搞創新?!队乐菔型苿赢a業聯盟建設工作方案》提供頂層設計,專項經費定向投入。
有“工具箱”,更有“對接會”。“永鏈薈工業館”為產業鏈供需提供精準對接;常態化“永鏈薈”活動促進資源跨區域整合;政銀企對接會引導金融活水精準灌溉重點產業、中小微企業和鄉村振興領域;產需對接會成功促成電機電器產業聯盟與美的、小米、九陽等產業巨頭的合作;建立“經濟夜話”機制,實行政企聯動,突出問題導向,及時研究解決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。
有“金融活水”,更有硬核“錢袋子”。為電機馬達、新材料等科創企業發放貸款26.5億元,帶動新質生產力加速崛起。人民銀行永州市分行通過科技創新和設備更新再貸款,推動祁陽壕新紡織從光大銀行永州分行獲得2億元設備購置貸款,有效解決了該公司項目建設投產問題。2025年6月末,全市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專項再貸款累計投放7.66億元。制造業貸款余額145.93億元,同比增速為31.37%;民營企業貸款余額731.72億元,同比增速16.78%;普惠小微貸款余額449.78億元,同比增速18.52%。
“鏈長”統籌,“鏈主”牽頭,“鏈員”融入,共享資源、技術、市場,共同構建起“研發—生產—銷售—服務”的完整生態。
院士帶團隊、企業當“紅娘”,
“產業聯盟”里的“創新密碼”
在寧遠鋰電產業園里,80多家企業擠在一片不大的區域里,干出了70億的年產值,其中固態電解質技術更是全國領先。
“秘密藏在實驗室里?!痹凇颁囯姴牧瞎こ萄芯恐行摹?,中國工程院歐陽曉平院士擔任首席專家,主導戰略規劃與技術路線制定;俄羅斯工程院王先友院士與中南大學教授王海燕組成核心團隊,聚焦固態電解質、鈉電池等前沿領域。這種“1位首席院士+N位領域專家”的配置,覆蓋了材料科學、電化學工程、智能制造等關鍵學科,形成全鏈條技術攻關能力。
院士專家帶頭下,企業也當起了“以商招商”的“紅娘”。
新田縣的魯麗集團就是其中典型。從種速生林,到砍樹、做板材,再到生產家具、搞全屋定制,它把上下游12家企業都拉到了新田,“從一棵樹到一個家”全產業鏈形成完整閉環,成為推動當地家居產業集群發展的強大引擎。
永州“聯盟經濟”的活力,還得益于幾個“突破性創新”——
資源整合方式的突破:表面處理產業園通過“統一供能、集中治污、共享設備”,讓中小企業成本降低30%;東安縣吉他產業集群通過“產學研教”模式,將傳統制造升級為文化創意產業。
技術攻關模式的突破:電機電器聯盟建立“揭榜掛帥”機制,攻克5項行業共性技術難題。
市場開拓路徑的突破:皮具箱包聯盟組團出海,拿下東南亞市場20%份額,打造出“藍山箱包”區域品牌。
在藍山縣皮具箱包科技產業園一家箱包生產企業,工人在趕制拉桿行李箱。圖源 新華社
搶先布局藍海的突破:永州市低空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與湖南沃享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、企福兔(湖南)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在永州市城發集團成功簽訂合作協議,“永州低空經濟聯盟”蓄勢起航。
聯盟經濟以“集團軍作戰”模式重構產業版圖,為永州鍛造出強勁的工業脊梁。
上半年,永州規模工業增加值299.37億元,同比增長9.7%,位居全省第4;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2家,位居全省第2;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3.8%,排名全省第2位。
從“跟跑者”到“規則制定者”,
聯盟經濟重塑區域優勢
產業聯盟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數據的增長,更是民生福祉的躍升。
在雙牌竹產業聯盟,54家企業把竹子“吃干榨凈”:竹纖維織成布,出口到歐美做高端床品;竹屑燒成竹炭,裝成凈化包賣進宜家;就連竹梢竹葉,也被加工成飼料喂牛羊。3.2萬竹農跟著產業鏈賺錢,以前的“窮山溝”,現在成了遠近聞名的“聚寶盆”。
65歲的竹農趙裕民算著增收賬:“過去賣毛竹一噸300元,現在加工成竹纖維板,一噸能賣3000元!”
更深遠的影響,在于人才與城市的共生共榮。
永州經開區綠色計算聯盟與高校共建“數字工匠學院”,每年輸送2000名技能人才。22歲的職校畢業生劉青山通過聯盟的“訂單式培養”進入湖南玄燁科技有限公司。他對湘伴君說:“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進高科技企業,現在月薪8000元,比去深圳打工還強?!?/span>
永州的產業發展,不只是數字好看。它更像一本寫給區域經濟的“升級指南”,藏著三個可復制的道理:
產業升級絕非“空中樓閣”,必須立足根基。永州深挖祁陽紡織、江華電機等傳統優勢,通過聯盟注入創新動能,實現“老樹發新芽”。
協同創新需系統性支撐,才能破壁攻堅。寧遠鋰電“創新聯合體”證明,“政產學研金介用”深度融合是突破核心技術壁壘的關鍵。
區域競爭不是“零和博弈”,需要生態思維。通過構建“創新鏈、產業鏈、資金鏈、人才鏈、政策鏈”五鏈融合的產業生態圈,永州正從產業跟隨者向規則制定者蛻變。
如今在永州,16個產業聯盟就像16組咬合的齒輪,你帶著我轉,我推著你跑。江華的電機、祁陽的布、寧遠的鋰電池、雙牌的竹制品……從車間到市場,從本地到全球,正一起把“產業發展”越推越快,以“聯盟經濟”重塑區域基因。
正如永州市委常委、常務副市長劉厚所說:“以前是單個企業往前沖,現在是產業鏈抱團跑。這不是簡單的加法,是乘法,是聚變。在推動承接產業轉移‘集群式’招商的同時,也促進了政府角色從‘管理者’向‘服務者’和‘賦能者’的轉變?!?/span>
或許,這就是永州“產業聯盟”的核心密碼——當政府、企業、科研機構擰成一股繩,當每個參與者都能在產業鏈里找到自己的位置,一座城市的發展,自然就有了跑贏的底氣。
責編:何璐
來源:湘伴
下載APP